
4月的上海,花香四溢,暖意融融。
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化身“没有穹顶的大剧院”,3场“春之声”系列演出送出3000多张免费门票。“‘春之声’之后,还有‘夏之魅’‘秋之韵’‘冬之乐’……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听音乐会,感觉特别美妙。”乐声飞扬里,观众已经开始畅想草坪音乐会下一季的音符。
上海图书馆东馆,沉浸式展览“千年之约·梦华游”用现代科技打造一片中华文化传承的创新场域。
福州路上,创办于1956年的上海古籍书店焕新开业,透过落地玻璃窗,“古人生活”与现代街景交织。不仅坚持做一家“专业且纯粹,安静并温暖”的书店,还要成为可以使“厚重的文化,轻轻地落地”的全民阅读新阵地,这是书店经营者的目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人民城市”近悦远来,“上海文化”品牌更加璀璨,在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为滋润人心的日常。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为新型文化业态发轫之地、兴盛之地、传播之地,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文化IP。
当新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经典符号走向世界的载体后,米哈游、莉莉丝、沐瞳、鹰角、叠纸等游戏企业在上海发展壮大,持续推出品质精良、商业成功、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原神》《崩坏:星穹铁道》《明日方舟》等携带中华文化基因,在国际市场扬帆远航。米哈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刘伟说:“以最高的品质做创新的内容表达,感动全世界年轻人,这是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持续火爆。历时7年多建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自去年2月试运行以来,吸引了超511万人次来这里看上海、看中国、看世界。

在这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沃土,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织,一部部舞台精品见证着深化改革的时代脚印。迄今演出超过700场的上海出品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青年观众群体中引发强烈情感共鸣,成为新时代海内外演出场次最多的红色经典。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的上海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已达成十余个语种版权输出意向,纸质书热销的同时,广播剧、有声书、评弹、舞台剧、连环画等版本将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群像牢牢定格。
239米高空的云端书店里,芭蕾舞者足尖轻点,一朵“百合花”含苞待放。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启动首演序幕,不仅是茹志鹃、王安忆母女两代作家的对话,也是文学经典与海派芭蕾的对话。正如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所说,《百合花》是对先辈足迹的追寻、对革命精神的延续,更承载着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创新探索,“用芭蕾这一世界语汇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经典,与今天的年轻人同频共振”。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市民艺术夜校抢课攻略、上海街道图书馆推荐……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网友们以“日常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周末去哪儿”等标签分享上海公共文化生活的一个个“快乐瞬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生活,正在成为一种“很上海”的生活方式。
从2016年起,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延长开放服务时间,创新推出市民艺术夜校。今年春季班持续扩容,首次打破“18岁至55岁”的招生限制,老年市民也能在夜间走入家门口的美育场所。“不只是教如何穿衣打扮,而是帮助学员一步步找到个人的风格和个人的色彩,从而发现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银发形象管理课程授课教师周偌晨精心设计了课程目录。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高品质文化艺术体验触手可及。过去一年,申城超额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了157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建成新型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25个,开展农村公益放映6.2万场,观影人次近216万;市、区两级共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等各类活动12.3万场,文艺指导9.6万课时,在线配送项目1210个,服务人次逾1947万;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展览千余场,接待观众超4200万人次;“文化上海云”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超1000万,全年总浏览量约1亿次。
今年,上海将继续打造文化新地标,推进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馆、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上海马戏城中剧场等重大文化设施和杨浦区图书馆滨江馆、闵行区冯远美术馆、春申湖四岛、青浦区美术馆、奉贤区落英缤纷美术馆等区域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
持续推进书香社会建设
人间最美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苏州河南岸亲水平台区,2025旧书新知“淘书乐”·樱花谷旧书市集又开张了。作家、藏书家第一次来当摊主,“旧书朋友圈”向市民的生活圈打开,流动的不只是书,更有人情。
0时到6时日均在馆102人次、日均借还1767册次、一年内举办阅读推广活动130余场……世界读书日发布的和平书院开馆一周年阅读服务报告,显示了这个“24小时图书馆”的受欢迎程度。在很多读者眼里,这里不仅是借阅的场所,更是连接人间烟火气的精神栖息地。
阅读,奠定城市精神底色。最近几年,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徐家汇书院、松江区图书馆新馆、闵行区大零号湾图书馆、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等陆续开放,上海初步建成以“一卡通”为基础的世界级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越来越多的街镇图书馆成为市民惊叹的“身边的宝藏”。

书香是一种氛围,“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这座城市的宣言。每周六下午“风雨无阻”的思南读书会是一张国内外闻名的上海文化名片。至今,11年、500期,迎来读者超过10万人次。把文学文化资源汇聚起来,开放给社会、开放给读者,用思南读书会发起人、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的话来说,“读书会在上海蔚然成风,这是我们的日常,也是值得做、值得为之花时间的工作”。
书香上海,爱“阅”之城,阅读的氛围及其产生的力量,正是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