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17日消息(记者郭振丹)“在当前阶段,扎实推进青浦新城发展,核心还是从‘产城人融合’的角度出发。总体来讲,产业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功能的集聚,人是功能服务的对象,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关系,是我们做好新城开发建设的根本遵循。”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作为上海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的重要承载地之一,青浦区于近日发布《2025年青浦新城发展行动方案》。青浦区副区长朱众伟介绍,今年青浦新城将对标“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温暖家”的发展愿景,聚焦“1+3”重点区域(1是新城中央商务区,3是城市更新实践区、未来新城样板区和产业创新园区),秉持“产城人融合”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一城两翼”活力型服务枢纽。

以产兴城 科创引擎锻造“天空之城”筋骨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筋骨。上海新城建设的首要逻辑,是将“以产兴城”作为核心战略。在上海市新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2025年五个新城将在各自的细分赛道内做强产业,其中“北斗与低空经济”是上海市赋予青浦新城的重点特色产业细分赛道。作为全国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之一,青浦区是上海市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承载区。目前青浦新城区域已集聚航空设备制造、关键部件研发、导航定位、低空运营服务等多个方向的优质项目,有望建设一座面向未来的天空之城。
“低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能够提升青浦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还能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青浦区航空产业协会会长李锦铭看来,青浦区总部经济发达,区域枢纽空域和应用潜力大,未来通过航空产业赋能低空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青浦区经委副主任李玉洁表示,目前青浦区已成立工作专班,研究编制了《青浦新城北斗与低空经济特色产业细分赛道规划》,将聚焦智能制造及维修服务两个关键领域,包括工业级无人机及其配套零部件、北斗终端设备以及航空发动机维修、低空运营服务等细分领域。未来也将充分发挥青浦快递物流企业总部集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牵引,逐步开展跨区、省际及长三角区域物流运输。
“我们已经与复旦大学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在新城共建复旦青浦创新中心。”朱众伟表示,加强产业引领除做强细分赛道外,还需要集聚产业生态资源。接下来青浦区将持续完善产教融合资源布局,用足用好现有产业政策,优化新城产业发展环境。

以产兴城 老城厢焕新织就宜居江南画卷
从“绿网蓝脉”的生态客厅到“三线换乘”的立体交通,从历史老城的文脉焕新到未来科创城的智慧图景,这座上海新城正以匠心雕琢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范本。着眼青浦新城91.1平方公里,2025年这里将聚焦新城中央商务区、城市更新实践区两大核心区,加快推进未来城市样板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区线新城南站片区规划落地,以一曲“双城记”,探索“城中有产、产中有城”的共生之道。
“6.5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是青浦新城的核心,也是‘东西区域联动、南北产城融合’的枢纽节点。”青浦区新城发展办党组书记陆冬云向央广网记者表示,青浦新城将“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作为中央商务区总体定位,突出城市服务和产业配套两大功能,把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融合创新孵化、商业服务、智慧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创城。目前城市设计基本完成,优质项目正纷至沓来。

新城之“新”,不在于一味的创造。在城市更新领域,青浦选择“新旧共生”路径。“老城厢的魅力在于烟火气与人文气息的交融,所以旧改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兼顾历史保护与功能再生。”陆冬云介绍,去年青浦新城老城厢居民完成征收签约848证。今年3月旧改首个项目公司已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遴选社会合作伙伴。当前,青浦区正在对胡宅、黄宅等知名老城厢采取“历史建筑活化+品牌经营共生”的模式进行改造,预计今年10月建成开放,让老城厢成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青浦城市新名片。
接下来,青浦新城还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江南新天地”为建设目标,推进鹤龙美术馆、上达书院、知道书院·大隐书局的开发和运营,完成面粉厂、水泥厂、水城门等区域的环境改造与招商引资,力争将老城厢打造成新老结合、传统与现代兼容的生活新样板。

“产城人融合”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在青浦新城,“缺什么补什么”是补充优化各类功能性设施的逻辑,更是充分满足市民的生活、生产需求的庄严承诺。如今的青浦新城,北斗卫星指引创新方向,水韵廊道流淌生态诗意,低空经济的航迹掠过老城厢的烟火,这里正以开放包容之姿,将历史的厚重化作创新的沃土,谱写“产城共舞”的华章。